【大證研究】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信用管理的數字化變革
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信用管理的數字化變革
巴曙松1,何雅婷2
(1.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0855;2.四川大證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信用機制的支撐作用,從信用管理的基本功能來看,數字經濟通過擴大信用信息采集來源、豐富信貸產品種類、創新監管手段和方式、降低應收賬款管理和催收難度、推動征信評級技術手段革新五個方面形成對信用管理的傳導機制。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是指企業對信用管理過程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流程化的打造,借助數字化手段提升信用管理效率,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是企業參與數字經濟建設、應對信用監管的必然要求,是加強企業經營能力、提升信用管控能力的迫切需要,建議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實施“135步走”發展戰略,即構建貫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鏈條數字化信用管理機制,達到全業務覆蓋、全鏈條控制、全過程跟蹤,實現對企業信用風險的閉環管控。
關鍵詞:數字經濟;企業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數字化;數字化;變革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的經濟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2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的地位,同比增速10.33%,已成為我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步入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數字經濟對自身轉型發展帶來的影響?企業應該如何探索信用管理數字化的實施路徑?本文詳細闡述了數字經濟對企業信用管理的影響機制,明確了當前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的概念及痛點,對數字經濟下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變革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135步走”發展戰略,以期為轉型期迷茫困惑的企業提供一定參考借鑒。
一、數字經濟對企業信用管理的影響機制
(一)企業信用管理的內容及演變
企業信用管理是指企業向他人申請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其實質是一個信用風險控制過程而進行的管理活動。企業信用管理的內容涉及企業信用政策的制定、企業信用信息的管理、客戶資信狀況的分析、授信的執行、應收賬款管理、催收逾期賬款、利用信用數據開拓市場等等。企業信用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客戶信用檔案管理、授信過程、應收賬款管理、商賬追收和利用征信方法等等。企業信用管理目標隨著時間發展而不斷演變,從2014年開始國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企業信用管理的內涵由自身內部信用風險控制制度的建立,逐步涵蓋誠信自律制度等內容,2019年國家提出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數字經濟與信用經濟開始融合發展,對企業信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圖1 企業信用管理目標及發展歷程
對于從事企業信用管理的專業人員,主要面臨外部制度環境變化、內部誠信自律制度建設和技術進步三大領域的新變化,在外部制度環境方面要面臨著應對政府的市場信用監管措施變化、應對政府的金融信用監管措施的細化、應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失信懲戒和約束機制、適應政府對商賬追收作業的規范、使用信用修復服務、應對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變化,在內部誠信自律制度建設方面需著力于建立企業內部誠信體系、參與行業信用體系的誠信評價制度、響應政府提倡的信用承諾制、為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建設提供底層技術支持,在技術進步方面需要適應大數據環境及大數據征信、采用信用及金融科技方法、采用平臺技術、宣貫信用標準、對營銷渠道、供應商及電子商務實施專項信控、建立和實施產品追溯制度等挑戰,可見信用管理的工作要求隨著新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1]。
(二)數字經濟對企業信用管理的影響機制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信用機制的支撐作用,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日趨完善,信用機制將有效解決數字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本文從信用管理的五大基本功能入手,闡述數字經濟對企業信用管理的影響機制。
1.擴大信用信息采集來源,拓展信用信息運用場景
企業信用管理的首要環節就是采集信用信息、建立客戶信用檔案,而數字經濟所呈現出的新業態和新模式,能夠為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交易提供便利,借助強大的數據和平臺支撐,使得主體信用信息能夠更加高效精準地生成、獲取和流通,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數字經濟通過強化信用信息運用,進一步拓展信用信息在市場交易、招投標、行政審批、政府采購、投融資、信用評價、風險預警等多領域的運用,將主體信用與數字身份相結合,強化信用約束,但與此同時,大數據運用合規管理與隱私保護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2.豐富信貸產品種類,提高融資便利性
企業信用管理的第二個環節就是授信,而數字經濟能夠運用大數據提供更加豐富的信貸產品,通過發揮數據信用價值,能夠實現公共信用信息、以人民銀行為基礎的金融征信信息、征信評級等商業信用信息、互聯網平臺信息的多維融合,幫助授信主體更加精準地判斷主體的信用水平,使得授信過程更加快捷便利,幫助有融資需求的主體快速匹配對接信易貸產品,提高融資便利性[2]。
3.創新監管手段和方式,實現智慧精準監管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傳統監管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平臺數據量的快速增長,需要創新監管手段和方式,國家也提出了開展信用監管,而采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信用監管能夠使得監管更加智能、高效,借助各類信用管理平臺及監管平臺實現智慧監管,同時使得聯合獎懲下的企業失信成本明顯增加。對企業信用管理而言,隨著外部信用監管環境趨嚴,加強對企業信用信息和外部信用信息的挖掘分析,有效識別和監測風險企業和客戶,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信風險。
4.運用數字化信用風險評估技術,降低應收賬款管理和催收難度
應收賬款管理和催收一直以來都是企業信用管理的難點,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的數字化信用風險評估技術出現,通過風險識別、應收賬款資產穿透、智能分析與風險預警等措施,進行全方位的信用風險研判,基于區塊鏈的企業應收賬款鏈和服務平臺的出現,能夠有效降低應收賬款管理和催收難度。
5.推動征信評級技術手段革新,實現信用評級評價智能化
企業信用管理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利用征信方法,包括選擇信用評級征信機構、采購信用大數據服務等,而數字經濟推動了征信評級技術手段革新,例如在大數據征信評級領域中運用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不同來源和維度的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對主體的信用畫像,基于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能夠發現信用信息之間的潛在聯系,多渠道刻畫信用水平,實現信用評級評價智能化。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的現狀及難點
(一)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的概念及特征
在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下,國家鼓勵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特別是從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的環節入手,全面、系統地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但是,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其信用管理能力也需要相應配套提升,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是指企業對信用管理過程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流程化的打造,借助數字化手段提升信用管理效率,同時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也是指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對信用管理進行變革和再造,要求企業信用管理工作必須轉變觀念,以數字化手段打通企業銷售、財務、生產、設備端等信用管理流程和環節,有效鏈接客戶、供應商、合作方等上下游資源,通過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實現管理流程化、數據可視化。
(二)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的現狀及難點
1.企業信用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企業并未全面意識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起科學系統的信用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信用管理職能部門不清晰、信用管理目標不明確、缺乏信用管理體系監督考核機制等等。在企業開展信用管理的過程中,將推進數字化信用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經營規劃和目標,并形成制度規范得以貫徹執行的相對較少,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來說,建立數字化信用管理制度體系的仍相對缺乏。
2.企業信用管理意識薄弱
企業管理者普遍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情況,而對企業應該如何提升信用水平、加強信用管理,管理者的認知還有待加強,較少配備信用管理部門、培訓信用管理人員用于企業的信用管理。由于企業信用管理意識的薄弱,一方面忽視對客戶信用狀況的考察,使得上下游合作企業信用風險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對自身信用的忽視,出現合同違約、被行政處罰、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和限制高消費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產生了不利影響,企業的信用狀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3.缺乏高效的信用管理溝通機制
企業信用管理會涉及大量的信息關聯不同部門,涉及與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因此為了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能夠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在部門間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管理層對信用管理的重視度不高,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對數字化手段的了解和掌握不及時,對客戶信用評估和信用信息掌握存在一定滯后性,導致企業數字化信用管理整體效果不佳[3]。
4.企業信息化發展滯后
信息化基礎是企業推進數字化信用管理中一個重要要素,但部分企業的信息化發展滯后,表現在信息系統缺乏或單一、數據治理機制不完善、數據質量較低,部分企業對新型數字化手段的運用不夠充分,尚不能滿足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數據要求,無法適應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轉型的需要。
5.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進程緩慢
企業對信用管理管理數字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何將信用管理和數字化有效結合并落實仍是企業面臨的難題,部分中小型企業的信用管理數字化進程緩慢,一些管理人員對數字化信用管理仍處于觀望狀態,轉型和變革的動力不足,缺少對相關資源的投入,而具備信用管理和大數據復合背景的人才儲備不足,都使得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轉型面臨一定困難。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變革的必要性
(一)信用管理數字化是企業參與數字經濟建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是落實國家鼓勵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是企業響應參與國家數字經濟建設的積極行動,通過開展信用管理數字化,能夠實現整個信用管理流程的科學化和高效化,降低信用管控風險,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圖2 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增速情況(2018-202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信用管理數字化是企業應對信用監管、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切實要求
國家從多個層面出臺政策文件加強企業資信管理,例如:國資委從2015年開始,多次提出加強“兩金”管控,壓縮應收賬款、存貨占用資金。2019年,國家提出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形成貫穿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監管機制。2022年,在《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中指出,市場監管系統將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信用風險較高的企業將面臨更高的抽查頻次。《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提出,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方面,進一步發揮信用的重要作用。企業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參與主體,開展信用管理數字化是企業應對信用監管、參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切實要求[4]。
(三)信用管理數字化是加強企業自身經營能力的迫切需要
信用構成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是展示企業信譽、形象的手段,是體現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過去企業通過賒銷能夠擴大銷售規模進而獲取更多市場份額,而現在一個企業如果缺乏信用,將在市場開拓、獲取客戶、獲得信貸支持、品牌推廣等方面受到掣肘。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能夠將數字化手段與信用管理流程相銜接,是加強企業自身經營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實現自身發展壯大的明智選擇。
(四)信用管理數字化是提升企業風險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
當前國內信用風險仍在部分地區、行業和企業中暴露,主體失信行為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對企業的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用管理數字化運用科技手段,加強企業信用管理進行風險緩釋,防控上下游企業拖欠賬款造成的流動性短缺和壞賬風險,當企業出現拖欠逾期時,信用管理數字化將及時對相關風險進行預警提示,為企業提升信用風控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四、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的實施路徑
(一)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135步走”發展戰略
推進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應從上至下進行合理有效的頂層設計,本文提出采取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135步走”發展戰略,“1”是指設立一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或責任人,負責整體評估企業數字化信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是指在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建立數字化信用管理機制,“5”是指在每個環節采取5步對應的信用管理數字化應對措施。通過構建貫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鏈條數字化信用管理機制,達到全業務覆蓋、全鏈條控制、全過程跟蹤,實現對企業信用風險的閉環管控,有效解決企業信用意識不足、風險防范能力較弱、信用信息傳遞不暢、信用跟蹤監測不及時的問題[5]。
圖3 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實施路徑
(二)事前防范環節
在事前環節,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主要是通過建章立制來防范風險,從建立失信行為認定庫、建立信用承諾制、落實失信行為管控及應對措施、建立客戶資信調查評估機制、合理選擇信用報告數據服務等方面展開,具體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失信行為認定庫,企業應根據《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2022年版)》及各級政府相關單位對失信獎懲的相關內容,梳理失信行為認定標準,明確企業失信行為的主要類別和內容。第二步,建立信用承諾制,明確各方在開展信用承諾中的責任,組織開展企業信用承諾簽署和公示。第三步,落實失信行為管控及應對措施,針對已建立的失信行為認定庫進一步明確對各類企業失信行為的控制措施,結合各類失信修復案例,落實失信行為事前風險點和事后應對關鍵點。第四步,建立客戶資信調查評估機制,運用數字化手段對客戶及上下游企業開展資信評估,科學評估主體的信用狀況,為授信決策提供依據。第五步,合理選擇招投標、評級等信用報告服務,企業應選擇具有資質牌照的信用服務機構出具信用報告,截至2023年2月,在人民銀行備案的信用評級機構和征信機構分別為54家和136家,另外企業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采購信用大數據服務,通過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及大數據服務方引入數據系統等等。
(三)事中管理環節
在事中管理環節,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主要是運用數字化的手段實現信用管理過程中的科學化、高效化,從建立信用信息庫、制定授信標準、強化上下游信用分類管控、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引入開發信用管家系統等方面展開,具體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信用信息庫,以企業公共信用信息為基礎,以企業內部及上下游信息為依托,以第三方大數據采集信息為輔助,發揮信息化手段支撐作用,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庫,對接“信用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整合企業內部及上下游信息資源,針對不同來源的信息制定不同的采集標準,逐步完善企業信用檔案。第二步,制定授信標準,企業應針對每一個客戶或上下游企業建立授信上限,并把相互聯系的授信對象綜合起來分析風險暴露,確定授信延期時限和賒銷金額。第三步,強化上下游信用分類管控,加強對供應商和客戶的信用管理,針對不同信用狀況的供應商和客戶實行分類管理,加強對供應商及客戶失信行為的跟蹤和通報。第四步,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對應收賬款進行期限管理,制定不同到期日的應對措施,嚴格控制應收賬款規模。第五步,引入開發信用管家系統,利用企業信用管家系統來管理信用風險,對客戶或上下游企業發生的失信行為及時預警,實時監控企業的信用狀況,預判受信者信用水平可能發生的變化。
(四)事后處置環節
在事后環節,企業信用管理數字化主要是加強失信行為發生后應對和處理,從建立信用修復機制、加強賬款催收與處置、宣導企業誠信文化、加強員工信用培訓、申請信用政策補貼等方面展開,具體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信用修復機制,2023年5月1日《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對失信行為的認定形式和修復流程進行了規定,企業應遵照《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的信用修復流程,在企業發生失信行為后完成失信問題整改,并向相關網站及認定單位提出申請,及時移出失信名單,降低失信行為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二步,加強賬款催收與處置,若出現逾期應指派專人負責賬款催收,確定合理的收賬程序及合理的討債方法,運用多維度手段對應收賬款進行回收。第三步,宣導企業誠信文化,積極開展企業誠信文化建設和品牌提升,將信用轉化為企業的形象和品牌,加強企業的誠信經營意識塑造。第四步,加強員工信用培訓,向員工普及信用管理和信用修復的相關知識,宣貫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等國家標準,提升員工的信用意識[6]。第五步,申請信用政策補貼,企業應及時梳理相關政府部門出臺的信用評級補貼政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信用補貼申請,及時享受信用紅利。
當前,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和挑戰日益加大,市場中的信用風險始終存在,在信用監管機制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信用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等多方面外部環境變化的背景下,企業加強自身信用管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信用管理數字化為抓手,打造全鏈條全流程的信用管理機制,建立貫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機制,能夠有效防控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面臨的各類信用風險,提升企業信用管理效率和水平,從而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林鈞躍.從新版標準看企業信用管理崗位職責的變化[J].中國信用,2022(02):113-116.
[2]張晶. 數字經濟視域下征信數據治理的趨勢與機制[J].征信,2023(02):35-39.
[3]任松海.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改進思路及對策[J].征信,2018(04):41-42.
[4]林鈞躍.社會信用體系模式構建及其必要性[J].征信,2023(01):6-11.
[5]胡靜,汪瑾.全鏈條信用管理體系構建[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1(12):72-75.
[6]林鈞躍. 融合宣貫兩項國家標準 加強企業信用制度建設[J].征信,2022(11):1-6.
文章來源:本文發表在核心期刊《征信》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