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證觀點
● 2022年建筑行業總產值及新簽合同額均保持良好增長,建設規模持續擴大,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 根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建筑行業市場準入門檻較低,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政府基建全面加強,政府方的議價能力可能增強,而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地產方的議價能力;建材市場需求逐步恢復,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相應增強;綠色環保建筑、智能建筑對傳統建筑的挑戰和威脅逐漸增大;
● 2022年以來,建筑行業政策文件集中于市場效率的提升和新型建筑的轉型升級等方面,行業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建筑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進一步改善;
● 根據大證信用對四川省162家樣本企業的分析,發現建筑行業中小型企業偏多,且大多為民營控股背景。建筑企業整體信用狀況表現較好,經營年限較長,員工素質較高,獲得較多優良榮譽;
● 大證信用發現部分建筑企業存在法律糾紛、強制被執行記錄、行政處罰等不良信用記錄。企業應進一步提高誠信經營意識,改善企業公共信用狀況;
● 大證信用發現建筑企業整體償債能力較強,盈利能力表現較好,但應收賬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發展狀況需要進一步改善。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建筑業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2021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93,079.31億元,比上年增加29,132.27億元,同比增長11.04%,增速比上年提高了4.80個百分點。2022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建筑業企業分別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1,709.50億元、77,270.29億元、77,266.13億元,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06,245.92億元,同比增長7.82%。其中建筑工程產值累計完成182,976.01億元,安裝工程產值累計完成16,888.38億元,裝飾裝修產值累計完成8,319.47億元,進一步說明建筑工程產值在建筑業總產值中占比最大。建筑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與宏觀經濟變化及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2022年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20,043億元,同比增長5.30%。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84,109億元,同比增長1.10%。從環比看,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0.87%。基建投資方面,1-11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9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20個百分點,連續七個月回升。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14.10%,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1.60%,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7.40%,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2.30%,鐵路運輸業投資由1-10月同比下降轉為增長2.10%。由此可見,基礎設施投資連續加快,為建筑業持續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2022年第三季度末,全國建筑業企業達到13.64萬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51萬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建筑業企業8,60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14家,占建筑業企業總數的6.30%。建筑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行業結構也不斷優化。建筑業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特、一級建筑企業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2022年9月,住建部官網發布了《關于核準2022年度第四批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名單的公告》,有7家建筑業企業獲得特級資質,有245家建筑業企業獲得壹級資質,累計分別比上年新增67家、535家。建筑業企業勞動生產率明顯提升,經濟效益不斷優化。2022年第三季度末,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達到39.06萬元/人,同比提高1.40萬元/人。建筑業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奮力做優做強,綜合實力得到穩步提升。建筑業行業的市場容量不斷攀升。2022年第三季度,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累計值達577,879.24億元,同增10.5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累計值329,878.14億元,同增17.98%,占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累計值的57.08%,進一步說明擁有規模、融資及技術等方面優勢的國有企業競爭力更為突出,建筑業訂單向龍頭企業集中。本文運用波特五力模型,從行業內部競爭、潛在進入者威脅、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和替代品威脅這五個維度對建筑行業進行分析。建筑業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同時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市場競爭激烈,行業整體利潤水平偏低。我國目前的建筑業企業數量較多,2022年第三季度末,全國建筑業企業達到13.64萬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51萬家,但是整體上看國內建筑業整個行業呈現壟斷競爭的態勢,具備技術、管理、裝備優勢和擁有特級資質的大型建筑企業競爭優勢明顯。大型上市公司主要競爭于房地產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型項目的承包,利潤水平相對較高,而小型企業主要競爭于建筑裝飾裝潢等子行業或者大型項目的分包項目等。建筑業行業由于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的基礎,市場容量仍然不斷增大。然而工程建設項目難度參差不齊,對于中小項目而言,難度較低,準入門檻不高,面臨著較大的新進入者威脅;對于大型項目或特殊項目,如核工程建設而言,技術門檻較高,對企業有特定資質要求,新進入威脅相對較小。建筑企業的客戶一般是政府、地產開發商及產業投資者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隨后多個重點會議不斷強調要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基建投資作為今年“穩增長”和實現經濟目標的重要抓手,而政府基建項目往往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才能取得,預計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政府方的議價能力。在房地產方面,2022年由于受到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高位擠壓和疫情的沖擊,地產行業景氣度下降。2022年商品房銷售持續下行,房價下跌壓力較大,2022年1-11月商品房累計銷售金額118,647.59億元,同比下降26.60%。同時,2022 年房地產行業資金面較為緊張,銷售下滑進一步加劇了資金面的緊張局勢,2022年1-11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值123,863.00億元,同比下降9.80%;房地產開發建筑工程投資累計值73,052.58億元,同比下降10.30%;房地產開發安裝工程投資累計值4,246.09億元,同比下降12.70%。雖然2022年地產行業的穩杠桿政策取得階段性成果,保證了地產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但短時間內地產方的議價能力預計會受到一定影響。建筑行業的供應商主要指的是建筑業的上游產業鋼鐵、水泥、玻璃等建材的提供商。一方面,由于這些上游產業占用的資金量較大,進入壁壘較高,所以供應商相對較少。并且由于受到建筑建材運輸半徑以及季節性供需波動的影響導致短期內供應商自身的議價能力增強。另一方面,雖然在疫情及地產雙重壓力之下,建材市場整體需求不及往年,但是從“保交樓”、“因城施策”到年底的“三支箭”先后落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保交樓與保民生,政策持續支持地產修復且力度不斷增強,建材市場需求會逐步恢復,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也會相應有所增強。目前就整個建筑行業來看,暫時沒有構成威脅的替代品,我國建筑業可能存在的替代產品威脅主要來自于綠色環保建筑、智能建筑對傳統建筑的逐漸取代。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行業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國務院、國家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工信部、生態環境部、能源局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政策和指導意見,各地生態城市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國家政策、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完善與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生態城市發展,將給綠色建筑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隨著綠色建筑市場需求規模的迅猛擴張,同時國內綠色建筑行業不斷取得技術發展與創新突破,未來綠色建筑行業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將保持同步增長趨勢,勢必會給傳統建筑帶來不小的威脅。同樣,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卡技術、可視化技術、無線局域網技術、數據衛星通信技術等高科技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智能建筑將會在未來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將會作為現代建筑甚至未來建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傳統建筑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相較于2021年,2022年以來建筑行業政策文件更加注重市場效率的提升和新型建筑的轉型升級,比如進一步維護市場公平、推進城鎮化建設、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優化建筑行業能源消耗、實現綠色低碳建筑等。四川省行業政策也提到要加強建筑業轉型升級,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促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四、四川省行業信用現狀
為更好地向行業經營者及投資者提供參考,促進建筑行業高質量健康發展,大證信用采集、整理和分析了四川省162家建筑企業信用信息,旨在以小見大分析四川省建筑行業信用現狀,揭示企業經營管理風險。
經過分析發現,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21家大型建筑,占比12.96%;有76家中型建筑企業,占比46.91%;有65家小型建筑企業,占比40.12%。經過分析發現,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129家企業(占比79.63%)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員工超過50%,其中有76家企業(占比46.91%)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員工超過了80%。經過分析發現,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141家企業屬于民營企業,占比高達87.04%;有11家企業由政府控股,占比6.79%;有10家企業由央企國企控股,占比僅有6.17%。建筑企業整體經營年限較長,最長的超過60年,平均年限約17年,其中經營年限10年及以上的131家,占比80.86%;20年及以上的有59家,達到36.42%。經分析發現,162家企業中有148家(占比91.36%)建筑企業均獲得榮譽加分,其中近兩年獲得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的企業有123家,占比75.93%;獲得社會優良信用記錄包括不限于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四川省誠信民營企業、四川省誠信示范企業、成都市企業技術中心等的企業有125家,占比達到77.16%;同時,有39家(占比24.07%)企業擁有建筑行業專項榮譽,包括2021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四川省安裝工程優質獎(蜀安杯)、優質工程(芙蓉杯)、成都建筑裝飾工程“金蓉杯”獎等。償債能力方面,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129家企業(占比79.63%)資產負債率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說明大部分建筑行業企業整體償債能力較強,相應的財務風險管控體系較完善;有143家企業(占比88.27%)速動比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且超過100%,可見大部分建筑行業速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償還保障程度較好,短期償付壓力較小;有84家企業(占比51.85%)現金流動負債比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說明超過半數的企業短期債務的現金保障能力較強。總體而言,建筑企業償債能力普遍較強,償付壓力較小。盈利能力方面,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89家企業(占比54.94%)營業收入利潤率未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反映超過半數的企業經營效率表現一般,獲取利潤的能力有待增強;有111家企業(占比68.52%)總資產報酬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有102家企業(占比62.97%)凈資產收益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說明大部分企業資產收益率較高。總體而言,建筑行業企業盈利狀況普遍較好,但盈利水平可以進一步提高。營運能力方面,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92家企業(占比56.79%)應收賬款周轉率未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說明大部分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134家企業(占比82.72%)流動資產周轉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有149家企業(占比91.98%)總資產周轉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說明大部分建筑企業資產利用效率較高。發展能力方面,在162家建筑企業中有89家企業(占比54.94%)營業收入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均未超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有97家企業(占比59.88%)總資產增長率未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說明大部分建筑企業發展能力有待改善,持續經營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在分析過程中,發現162家企業中有56家(占比34.57%)企業出現法律糾紛且承擔相應責任,主要是勞務糾紛、工程款糾紛等;有18家(占比11.11%)的企業存在強制被執行記錄;有14家(占比8.64%)企業或其關聯企業被相關部門行政處罰,主要原因是違反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企業應進一步提高誠信經營意識,在遵紀守法、誠信建設領域有待加強。應收賬款周轉率體現了該公司流動資產的變現速度以及公司的信用管理狀況。經過分析發現,約有56.79%的建筑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未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應收賬款周轉期超過了80天。同時建筑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普遍偏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增加了信用管理負擔與產生壞賬損失的風險。企業當進一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體系,嚴格規范合同管理,做好項目資金規劃。同時企業須進一步加大回款力度,落實預算管理,加強項目風險評估工作,重點調查客戶資信及財務情況,將應收賬款回款情況與績效考核掛鉤,持續完善應收賬款的回款措施,改善企業信用管理狀況。近年來,由于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和疫情帶來的種種阻礙,建筑市場略顯低迷,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企業發展狀況并不十分理想。經過數據分析得知,超過半數的建筑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和總資產規模增長率不及行業平均水平,進一步說明當前企業發展能力有待加強,持續經營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未來應積極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建設,加大業務拓展,擴大市場占有率,完成轉型升級,同時控制好成本費用,實現效益的穩定增長。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3年宏觀政策將在“六穩六保”上繼續發力,基建投資仍將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建筑業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市場需求有望繼續改善。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放開以及我國建筑企業技術實力的不斷提升,預計建筑業將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雙碳”背景下,中國建筑業正逐步加快綠色建筑的發展步伐,未來我國建筑業加快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智能建筑和智能交通等必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實現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當然,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市場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為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在《2022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中提出要扎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健全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失信行為認定、記錄、歸集、共享和公開,積極發揮信用體系在支撐“放管服”改革、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提升政府監管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承諾、信用評價、信用分級分類監管、信用激勵懲戒、信用修復等制度。由此可見,無論是“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還是行政許可事項中推廣信用承諾制度,亦或是建筑市場失信行為的預警和整改等,都將為建筑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